我們一度發現,生活中的很多產品,開始出現了越南制造。比如我們穿的Nike運動鞋,比如我們健身用New Balance的T恤,比如我們給孩子買的Hazzys毛衣,比如我們喝的G7速溶咖啡,比如沃爾瑪旗下Sams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堅果,比如給孩子睡的英國大牌Silver Cross嬰兒床……
倘若仔細去尋找,或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在越南生產,并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。這一發現讓很多外貿朋友恐懼,也讓很多海外客戶開心,他們認為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,成本的迅速增加,讓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一降再降,很多的越南制造、印度制造、東南亞制造,開始充斥全世界的消費市場,中國制造將被逐漸替代和邊緣化。
若是外行人說這話,還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他們不知道內情??稍S多外貿人同樣持有悲觀心態,同樣覺得困惑難解,這就不應該了,需要好好檢討,需要從多角度多維度,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,從而得出自己的分析結果。
01 越南的底氣在哪
越南的底氣在哪里?我覺得,有以下幾個因素,是值得思考的。
第一,領土與中國的云南和廣西接壤,方便于中國制造業的轉移。不僅越南人這么想,許多的歐美企業家,也有這樣的盤算。
第二,歐美諸國出于打壓“中國制造”的政治目的,必然會遏制中國的產能,并且做出一定程度的分流。所以中國周邊的越南、印度、柬埔寨、孟加拉國,就成了考慮的選項。
第三,越南大量的鄉鎮勞動力釋放,人口紅利帶來了成本優勢。根據Vietnam Online的數據,越南如今的人均月工資約為150美元,遠低于如今的中國,也許跟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旗鼓相當。
第四,承接了不少中國轉移的制造業產能,許多歐美和日韓企業開始在越南布局。比如耐克,已經從過去的廣東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,逐漸轉移訂單至越南,如今越南產的耐克鞋,已經超過中國大陸。
第五,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企業,直接在越南當地投資設廠,美國團隊管理和運營,并且雇傭越南的工人,用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,跟越南當地的低成本和優惠政策結合,創造利潤和出口產能。在越南政府看來,這就是招商引資的成功,也是外資看中越南長期的發展。
第六,越南近十年的GDP增長,都維持在6%-7%左右,經濟數據十分搶眼,是全球唯二能保持高速增長的國家(另一個是中國)。而人口結構的年輕化,讓越南人有充分自信,還能維持長時間的高速增長期。
02 轉移部分容易,承接做不到
如今的越南,的確承接了不少從發達國家轉移的制造業。并不如普通外貿人想象中的,僅僅是一些特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服裝鞋帽之類的,越南同樣有承接相對復雜的制造業分工。
比如手機行業的三星,已經在2019年關閉了在廣東惠州的最后一家三星工廠,把生產和裝配環節遷移到越南。英特爾在越南的工廠,雖不是芯片核心技術的晶圓體制造,也是十分現代化的封裝工廠,負責生產新一代的處理器。日本的豐田、本田、佳能這些老牌制造業,都開始扎堆在越南開廠。在越南政府大力招商引資,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后,許多工廠開始往越南遷移。就連中國廣東的不少制造業工廠,包括港商投資的家具工廠、玩具工廠,都有向越南遷移的趨勢。
一時間,越南成為了國際生產商眼中的香餑餑,低廉的勞動力和稅收,政府許諾的良好營商環境,給投資人不少信心,開始考慮投資越南市場。
但可惜的是,越南無法承接中國的制造業,也不可能做到。這其中有許多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,比如規模經濟的問題,產業鏈條的問題,技術積累的問題,市場縱深的問題等等,都不是如今的越南可以解決的。
03 制造業的轉移路徑
制造業的轉移,是全球化和產業分工帶來的結果。從經濟學角度來衡量,就是比較優勢起了作用。
二戰后,制造業在美國和西歐空前強大,但因為成本的因素,歐美諸國需要更廉價的產能,需要用剪刀差收割發展中國家,把低利潤和高污染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,就成了必然。這其中,經歷了三個階段。
-
第一階段,日本承接了美國和西歐的制造業;
-
第二階段,亞洲四小龍承接了日本的制造業;
-
第三階段,中國承接了亞洲四小龍的制造業。
而如今的中國,遠比當年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強大,不管在人口、國力、資本、規模,還是精細分工、市場縱深、技術積累、產業鏈條等領域,都找不到下一個承接的對象。試問,當沃爾瑪需要下一個緊急訂單,60萬條牛仔褲,需要兩周內交貨,全世界除了中國,還有誰可以做到。
沒有任何人,可以替代如今中國的制造業實力。雖然在尖端領域,歐美還有不少單項冠軍。但是從整體出發,如今全世界都高度依賴中國制造,根本無法離開。
越南的營商環境,雖然近些年有很大的提高,但是基礎設施的薄弱,交通和物流的落后,甚至連中國的云貴都比不上,又如何跟制造業中心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競爭?至少短期內,是看不到任何的機會。相比之下,全球500強企業,有490多家都在中國擁有分公司。商人逐利,會用行動來投票,這就很說明問題。中國的制造業,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,必然還是全球的最大貢獻者。
04 越南產業鏈的缺陷
有日本企業雄心勃勃在越南設廠,希望轉移中日韓的部分產能到越南,控制和降低成本,來贏得更好的市場占有率。但是去了后發現,完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。別說交通和基礎設施一時間無法提升,全球分工的產業鏈的缺陷,越南依然全面暴露出來。
中國畢竟有那么多年的積累,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世界工廠,至今已經有接近30年的奮斗進程,產業鏈布局廣泛而精細,幾乎所有的原料、配件和相關外協工廠,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國找到。
比如我曾經合作過的美國家具工廠Scancom,他們在越南設了工廠,由美方直接投資和管理。表面上,越南的木材品質不錯,工人薪水也比較低廉,美方有信心,用現代化的美國式管理,提高效率,從而獲取最大利潤??涩F實是,家具需要用到的五金件,要從中國的廣東進口;螺絲和釘子之類的小五金,需要從中國的浙江進口;油漆和電鍍雖然在越南可以完成,但是一家工廠在往北500公里外,另一家工廠在往南600公里外。紙箱和彩卡,說明書和標貼,最廉價的選擇,依然是下單在中國的工廠,再進口到越南……
所以一套家具涉及到的90多種相關配件,只有不到30%可以在越南生產和加工,其余70%都要問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采購。而中國,又是無法繞過的核心供應商所在。這就是產業鏈的問題,也是大量知名外企,在越南面臨的最大麻煩。那越南有沒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,逐漸彌補產業鏈的短板呢?
嚴格意義上,這是不現實的。因為國土面積的限制,人口規模的限制,產業發展的限制,注定了一個小國,是無法布局全產業鏈的。哪怕在歐洲,德國的制造業如此強悍,也只能挑選一些門類,專攻高端制造業為主,大部分供應鏈,同樣是分布全球的。德國雖然國土面積在歐洲還算不錯,但是放眼全球,依然是不夠看的。德國同樣無法發展全產業鏈,但它的優勢在于,歐盟的緊密聯系,讓德國可以將配件采購和部分加工環節,放在歐洲其他國家。
越南呢?只能把自己當成產業鏈的一個環節,跟周圍的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緊密結合,共同完成精細化分工,或許才能在全球市場上,占據一席之地。
05 人口紅利的瓶頸
再看人口紅利,表面上,越南朝氣蓬勃,9000多萬人口中,年輕人幾乎占據了60%,這可以極大供應制造業所需的勞動力??稍侥系哪贻p人,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,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發展教育,去投入科研。所以低廉的勞動力,并不代表著生產和管理的高效率,而且很難從中物色和培養人才。這對于越南本土企業而言,如今還是一個相對低級的循環,要徹底打開局面,還得進入供應鏈的中高端環節,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。
而越南的人口紅利,瓶頸期的到來會更快,換言之,天花板會更低一些。原因就是產業鏈的限制,讓年輕人的工作選擇并沒有那么多樣和豐富。越南本身又是小國,土地面積、市場縱深、產業結構、基礎設施、交通配套,都會成為人口紅利全面發揮作用的天花板。
中國本身已經在一輛高速列車上,因為體量的巨大,哪怕這幾年的國際形勢不佳,哪怕國內外貿往中高端制造業的轉型,使得我們在進行供給側改革、在優化外貿產業結構的同時,依然可以游刃有余,去維持相當大規模的增長。
而越南本身,除了人口紅利外,其余的一切,都是很單薄的。包括越南本身的經濟實力、外匯儲備等等,都不足以支撐一次區域性的經濟危機。所以僅僅因為人口紅利,低廉的人員工資,就能吸引大量海外投資,還可以源源不斷推動越南的制造業蓬勃發展,甚至承接中國的世界工廠角色,我覺得如今還看不到任何可能性。
許多珠三角的工廠,前些年的確一窩蜂,不少開始嘗試遷移到越南去布局。但是這幾年呢?大部分還是偷偷地又回來了。無他,人工成本的低廉,不代表最終產品的低成本,因為還關系到整個的供應鏈,關系到物流交通、溝通成本、管理成本和上下游的供應和銷售渠道。
綜上所述,在如今國際分工日趨復雜的大前提下,許多低端產業鏈,往低成本的國家和區域遷移,這是一個大的趨勢,能主動減少企業的成本負擔,也能被動推動發達國家和區域的產業升級。對于國內的一些落后產能,部分轉移到越南和其他亞洲國家,獲得成本上的更多優勢和自由度,我是樂見其成的。
只是,越南想承接中國制造,變成下一個世界工廠,我可以斷言,這屬于想多了,根本辦不到。哪怕加上其他南亞和東南亞國家,也辦不到!